分类: 简单说两句

  • 孩子“想得”抑郁症,背后隐藏着什么?

    本着流动开会的基本原则,此次毫无希望策划会,我们来到南京城南的一间咖啡馆,和老板魏蓉聊了聊。

    魏老板懂咖啡、会喝酒、玩乐队,性格开朗好交朋友,但此前她曾经历过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——大女儿在初中时与老师冲突、被不专业心理咨询误导,用她的话说,女儿是被误诊为“重度抑郁”,并最终休学一年。

    回首那段时光,魏荣坦言自己最初是迷茫的,被孩子、老师、医生和诊断结果推着走,家庭也一度陷入控制与反控制的恶性循环。

    事实上,至今魏蓉都对女儿的诊断结果表达怀疑,女儿也说当初她是因为“想”得抑郁症,所以在心理测试时故意“答非所问”——那样就能“摆脱老师”、“控制父母”。

    魏荣开始反思是家庭早期过度的控制,以及她与丈夫沟通模式的问题,导致了孩子在青春期用激烈的方式进行“反控制”。

    转机来自于魏荣自身的改变。她开始尝试改善与丈夫的关系,调整与孩子的沟通方式,从试图控制的母亲,转变为努力理解、支持孩子的朋友。如今,母女关系已变得无话不谈,女儿也凭借视频剪辑拥有了收入和精神寄托。

    魏荣也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,经营起一家融合了咖啡、烘焙与音乐的小小咖啡馆。她发现,活出自己的人生,转移重心,反而能给家庭带来新的能量——看似“毫无希望”的谷底,其实蕴藏着重新出发的契机。陪伴、接纳与自我成长,比任何药物和外部解决方案都更为有效。

    家庭的困境并非终点,而是一段需要时间、耐心与爱来穿越的旅程。

    本期嘉宾 魏蓉

    “我未来的路什么都不怕了,因为我已经跌到过人生谷底了”

    Show Notes

    • 00:05:13 – 女儿被误诊抑郁症引发休学风波
    • 00:16:21 – 面对留学与学业抉择的家庭沟通
    • 00:25:04 – 非传统教育路径下的价值观引导与沟通策略
    • 00:33:26 – 休学与自残:家庭教育中的试探与底线
    • 00:42:16 – 音乐与咖啡交融的小空间:承载情绪价值的咖啡馆
    • 00:46:24 – 家庭教育与孩子成长的深刻反思
  • “从没想过女儿会这样”——一位父亲的3年休学陪伴

    本期策划会我们走进南京江北新区一个普通的园区食堂,在烟火气中聆听一位普通父亲的真实讲述。他的女儿在10岁左右开始出现情绪困扰,14岁确诊抑郁症和焦虑症,至今已休学三年半。

   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“孩子不上学”的故事,更是一段父母如何从无知、忽视到觉醒、学习的心理重建之旅。嘉宾曹先生用最朴素的语言,还原了那些被大人轻视的“小事”,是如何一步步压垮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。

    他提醒我们:在孩子的成长中,有些伤痛不是“矫情”,而是无声的呼救。

    本期嘉宾 曹先生

    “现在我评判孩子的所有东西就是——嗯,论生死。其他的就不论了。”

    Show Notes

    • 00:02:15 – 关于女儿的那些情绪征兆
    • 00:04:41 – 父母的认知盲区
    • 00:16:34 – 崩溃前的信号
    • 00:29:05 – 康复之路的反思
    • 00:43:32 – 一位父亲的生死之问
    • 00:54:19 – “那些健康的孩子最终会成为社会的管理者,那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该怎么办?”

     致听众

    如果你也曾经历过孩子的休学、抑郁、焦虑,或者你是一名教育工作者、心理咨询从业者,又或者,你就是那个正在经历类似痛苦的孩子,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。

    愿每一个沉默的呼救都能被听见,每一份痛苦都被温柔接住。

    支持我们

   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,请点赞、转发,或在平台上留下你的任何想法。你的每一次收听,都是对“看不见的伤痛”的一次看见。